古辰命理

当前位置:古辰命理 > 命理大全 >

端午节通常在几月,起源/习俗/意义

时间:2023-11-27 09:45 来源:古辰命理 作者:古辰
导读:端午节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,起源于古代。它是为了纪念屈原,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和家。人们庆祝端午节的习俗包括划龙舟比赛、吃粽子、挂艾草和佩戴五彩丝线等。这个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意

端午节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,起源于古代。它是为了纪念屈原,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和家。人们庆祝端午节的习俗包括划龙舟比赛、吃粽子、挂艾草和佩戴五彩丝线等。这个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意义,代表着人们对爱国英雄的崇敬,也是保护身体健康和避邪的象征。

端午节通常在几月

端午节通常在几月

公元前278年,秦军攻破楚都。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,心如刀割,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。屈原后,楚国哀痛异常,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,就有了端午龙舟竞渡、吃粽子的风俗。

纪念伍子胥

伍子胥助吴伐楚,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,吴王夫差不听。子胥于是说:“我后,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,以看越国入城灭吴”,便自刎而。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。

在先秦时代,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,五日是恶日,相传这天邪佞当道,五毒并出。《吕氏春秋》中《仲夏记》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、斋戒。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,是普遍现象。在此日插菖蒲、艾叶以驱鬼,薰苍术、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。

端午·习俗

古代视虎为神兽,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、保佑安宁。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,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最具特色。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,或剪彩为虎,粘以艾叶,佩戴于发际身畔。

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,云可驱避毒虫。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“王”字,一借雄黄以驱毒,二借猛虎(“王”似虎的额纹,虎为兽中)以镇邪。

戴香包颇有讲究。老年人为防病健身,一般喜欢戴桃子、苹果、娃娃抱公鸡等形状的,象征万事如意、家庭和睦。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。青年人,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,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别致的香包,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。

端午日洗浴兰汤是《大戴礼》记载的古俗。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,而是菊科的佩兰,有香气,可煎水沐浴。后来一般用煎蒲、艾等香草洗澡。在广东,用艾、蒲、白玉兰等花草。

饮蒲酒、雄黄酒

《荆楚岁时记》载:“以菖蒲或镂或屑,以冷酒。”蒲酒味芳香,有爽口之感,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、朱砂等。此俗流传较广。

挂艾草、菖蒲、榕枝

艾、菖蒲和蒜被称为“端午三友”,又被称为“三种武器”,古人认为可以退蛇、虫、病菌,斩除妖魔。有地方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、菖蒲(蒲剑)或石榴、胡蒜。通常将艾、榕、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,然后插或悬在门上。

划龙船时,多有助兴的龙船歌。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,有完整的唱腔,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,歌声雄浑壮美,扣人心弦,有“举揖而相和之”之遗风。

粽子,即粽籺,是籺的一种,又称“角黍”、“筒粽”,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,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。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,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。到了晋代,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。民间传说吃粽子是为纪念屈原。

端午·谚语

match

棕子香,香厨房。艾叶香,香满堂。桃枝插在大门上,出门一望麦儿黄。这儿端阳,那儿端阳,处处都端阳。

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。

癞躲不过五月五。

喝了雄黄酒,百病远远丢。

未吃端午粽,寒衣不可送;

吃了端午粽,还要冻三冻。

端午节,天气热;五毒醒,不安宁。

癞躲端午---躲过初一,躲不过十五。

端午·诗词

节分端午自谁言,

万古传闻为屈原。

堪笑楚江空渺渺,

不能洗得直臣冤。

端午临中夏,时清日复长。

盐梅已佐鼎,曲糵且传觞。

事古人留迹,年深缕积长。

当轩知槿茂,向水觉芦香。

亿兆同归寿,群公共保昌。

忠贞如不替,贻厥后昆芳。

《乙卯重五诗》

重五山村好,榴花忽已繁。

粽包分两髻,艾束著危冠。

旧俗方储药,羸躯亦点丹。

日斜吾事毕,一笑向杯盘。

《渔家傲·五月榴花妖艳烘》

五月榴花妖艳烘,

绿杨带雨垂垂重。

五色新丝缠角粽,

生绡画扇盘双凤。

正是浴兰时节动,

菖蒲酒美清尊共。

叶里黄骊时一弄,

等闲惊破纱窗梦。

《六幺令·天中节》

虎符缠臂,佳节又端午。

门前艾蒲青翠,天淡纸鸢舞。

粽叶香飘十里,对酒携樽俎。

龙舟争渡,助威呐喊,凭吊祭江诵君赋。

感叹怀王昏聩,悲戚秦吞楚。

异客垂涕,鬓白知几许?

郑重声明:【端午节通常在几月,起源/习俗/意义】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24小时内处理完成。

相关阅读